鼻咽癌腮腺淋巴結轉移風險分析與放射性腦壞死發(fā)生的劑量學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鼻咽癌腮腺區(qū)淋巴結轉移風險分析
  目的:在鼻咽癌放療中,IMRT技術雖然降低了腮腺劑量、保護了腮腺功能,但是也會導致腮腺區(qū)域失敗。對有腮腺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應該行腮腺區(qū)域預防照射。本研究擬探討鼻咽癌腮腺淋巴結轉移的高危因素。
  方法:本研究為1∶2病例對照研究,入組患者為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20例患者發(fā)現腮腺淋巴結轉移,排除1例

2、N1患者。其中3例患者發(fā)生雙側腮腺淋巴結轉移。研究組為22例含有腮腺淋巴結轉移的一側;從N2-3患者中隨機選擇44例無腮腺淋巴結轉移的鼻咽癌患者,選擇腫瘤中心同側或者頸部淋巴結轉移明顯的一側作為對照組。評價不同區(qū)域淋巴結轉移、長徑之和(SLD)、胞膜外侵、壞死的情況。
  結果:本研究中,初診鼻咽癌發(fā)生腮腺淋巴結轉移的概率為1.82%。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Ⅱ區(qū)淋巴結長徑之和較大(6.0 cm vs.3.6 cm,p=0.003)。

3、研究組中Ⅱ區(qū)淋巴結壞死、Va/b區(qū)淋巴結受累、少發(fā)區(qū)淋巴結受累的發(fā)生率均較對照組常見(p=0.016,p=0.034,p<0.001)。咽后淋巴結、Ⅲ區(qū)、Ⅳ區(qū)淋巴結轉移情況在兩組之間的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Ⅱ區(qū)淋巴結SLD≥5.0cm(OR=4.11,p=0.030)和少發(fā)淋巴結區(qū)受累(OR=3.95,p=0.045)與鼻咽癌腮腺淋巴結轉移有關。
  結論:鼻咽癌發(fā)生腮腺淋巴結轉移比較少見。Ⅱ區(qū)淋巴結長徑

4、之和(SLD)≥5.0cm和少發(fā)淋巴結區(qū)受累可能是腮腺淋巴結轉移的高位因素。對存在腮腺淋巴結轉移高危的患者,不再推薦應用保護腮腺的放射治療。
  第二部分、鼻咽癌IMRT后腮腺淋巴結復發(fā)模式及原因分析
  目的:在鼻咽癌的放療中,保護腮腺的IMRT已經普遍應用,在提高腫瘤劑量的同時盡量保護了腮腺功能,但是,近年來出現了腮腺區(qū)淋巴結失敗的報道。因此,我們在第一部分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鼻咽癌IMRT后,腮腺區(qū)淋巴結復發(fā)的原因

5、。
  方法:回顧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鼻咽癌IMRT患者1096例,腮腺復發(fā)13例,可分析的腮腺復發(fā)12例。以腮腺復發(fā)側為病例組,以腮腺未復發(fā)側為對照組,進行病例對照研究。分析腮腺區(qū)淋巴結失敗與腫瘤侵犯范圍、IMRT劑量分布、局部復發(fā)等因素之間的關系。
  結果:11/12例患者的原發(fā)鼻咽癌為Ⅲ-Ⅳ期;根治性IMRT后,9/12例有局部區(qū)域殘留。腮腺復發(fā)的中位時間是16(8~43)個月。腮腺復發(fā)中,8例位于腮

6、腺淺葉、1例位于深葉,另外3例累及腮腺深、淺葉。腮腺復發(fā)見于原發(fā)腫瘤中心同側(p<0.001)。腮腺復發(fā)側頸部穿刺/手術史較對側多見(p=0.025)。從腮腺受照情況看,復發(fā)側腮腺的平均V30、V50、V60分別為60.5%、29.8%、17.5%,無復發(fā)側腮腺受照劑量分別為58.4%、28.2%、15.2%。兩組腮腺V30平均值均高于50%,而V50、V60平均值均明顯低于95%。腮腺復發(fā)多合并同側頸淋巴結復發(fā)(66.7% vs.8.

7、3%,p=0.003);并有合并同側原發(fā)灶復發(fā)(41.7% vs.8.3%,p=0.059)的趨勢。單純腮腺區(qū)淋巴結復發(fā)的患者,挽救性治療效果較好。
  結論:鼻咽癌IMRT后腮腺復發(fā)率很低(1.2%)。腮腺復發(fā)可能與鼻咽癌局部晚期、治療后殘留、頸部穿刺/手術史,以及局部區(qū)域復發(fā)有關。IMRT導致腮腺區(qū)放療低劑量可能是腮腺復發(fā)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鼻咽癌IMRT后放射性腦損傷發(fā)生的劑量學分析
  目的:在三維技術

8、放療中,對腦組織劑量限制的認識仍有很多不足。本研究擬探討鼻咽癌IMRT治療引起放射性腦損傷的劑量-體積因素。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診我院的鼻咽癌患者,共計1300例,發(fā)現放射性腦損傷患者58例。排除不符合和研究條件的10例患者。9例患者發(fā)生了雙側腦組織壞死。將含有壞死灶的一側腦組織作為研究組,共計57例;將無壞死灶的一側腦組織作為對照組,共計39例,進行病例對照研究。定義“顳葉”、“部分腦組織(P

9、B)”、“腦損傷區(qū)域”三個評價腦組織受照劑量的危及器官(OAR)。收集的劑量參數包括Dmax,D0.5cc,D1.0cc,D2.0cc,D3.0cc,D5.0cc。
  結果:鼻咽癌IMRT后發(fā)生放射性腦損傷的潛伏期平均為33.7(95% CI,30.0~37.5)個月。發(fā)生放射性腦損傷的潛伏期與“部分腦”受照劑量呈負相關?!帮D葉”作為OAR不足以覆蓋受到照射的腦組織?!安糠帜X組織”作為OAR,其高劑量區(qū)比“腦損傷區(qū)域”高0.7-

10、2.5Gy。PB與腦損傷區(qū)的高劑量區(qū)受照劑量密切相關,相關系數在0.896-0.986之間,p值均小于0.001。以“部分腦組織”作為的OAR,研究組的Dmax、D0.5cc、D1.0cc、D2.0cc、D3.0cc、和D5.0c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值均小于0.001。將“部分腦組織”的劑量學參數進行ROC曲線分析,曲線下面積均大于0.85,p值均小于0.001。其中Dmax≥75Gy,D0.5cc≥71Gy,D1.0cc≥68Gy,

11、D2.0cc≥65Gy,D3.0cc≥63Gy,D5.0cc≥59Gy分別作為判斷發(fā)生放射性腦損傷的劑量-體積拐點,敏感性、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在80%以上。
  結論:在三維技術放療年代,小體積腦組織受到照射時,耐受劑量明顯提高。在鼻咽癌的IMRT治療中,采用“部分腦(PB)”對腦組織劑量覆蓋進行評價可能更合理。當受照劑量超過Dmax75Gy,D0.5cc71Gy,D1.0cc68Gy,D2.0cc65Gy,D3.0

12、cc63Gy,D5.0cc59Gy時,放射性腦損傷的發(fā)生風險明顯提高。
  第四部分、放射性腦損傷的轉歸及療效分析
  目的:放射性腦損傷是腦組織受到照射后引起的嚴重并發(fā)癥。本研究擬探討放射性腦損傷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影響療效的因素。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診我院的1300例鼻咽癌患者,有58例患者治療后發(fā)生放射性腦損傷。排除12例沒有影像隨訪信息的患者,共有46例患者納入分析。其中,應用神經

13、節(jié)苷脂治療的患者20例,無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的患者26例。收集發(fā)生放射性腦損傷以后3-24個月的MRI隨訪資料,分別記錄MR T2WI,T1WI+C的信息。參考RECIST標準對放射性腦損傷的療效進行評價。將達到完全緩解(CR)和部分緩解(PR)的患者稱為有效或緩解的患者。
  結果:將隨訪信息分為3-6個月、10-12個月、18-24個月3個階段進行整理。在3-6個月評價時,以進展和穩(wěn)定期為主,其中好轉的患者21.9%,進展期患者占

14、43.8%;到10-12個月評價時,以好轉和穩(wěn)定的患者占了絕大多數,其中好轉的患者占36.1%,進展期患者19.4%;到18-24個月評價時,好轉的患者占45.2%,進展期患者占12.9%,進一步減小。將患者分為緩解組(CR+PR)、未達緩解組,分別分析10-12個月、18-24個月時對患者緩解率有影響的因素。性別、年齡、病理分型、吸煙史、T分期、高治療強度、受照劑量等因素對兩個時間段的客觀緩解率沒有明顯影響。但是,應用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的

15、患者,客觀緩解率明顯增高。10-12個月評價時,緩解率達68.8%(p<0.001),18-24個月評價時緩解率達81.8%(p=0.008)。多因素分析顯示:以10-12個月、18-24個月兩個時間段MR T1WI+C影像作為評價終點,應用神經節(jié)苷脂均為放射性腦病緩解的有利因素(p=0.001、p=0.005)。
  結論:鼻咽癌IMRT引起的腦損傷通常經歷活動期和穩(wěn)定期兩個過程,很少出現持續(xù)進展的、致死性損傷。早期應用神經節(jié)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