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探討大鼠感染華支睪吸蟲后的進程中,肝臟病理形態(tài)學和TLR-4、MMP-7的變化及意義。
方法:
50只SD大鼠分為兩組:感染組(40只),未感染組(10只)。感染組灌胃囊蚴200個/每只,未感染組灌胃等量生理鹽水。在確定感染成功后,所有實驗大鼠分成三組:
(1)25 mg/LDEN單獨組(A組):未感染組大鼠予25 mg/L DEN飲水;
(2)華支睪吸蟲聯(lián)合25 mg/LDEN
2、組(B組):待確定感染成功后,予25 mg/L DEN飲水;
(3)華支睪吸蟲單獨組(C組):華支睪吸蟲感染確定后,予普通飲水。確定感染后的0W、2W、5W、9W、13W、17 W,隨機剖殺各組大鼠2-3只,獲取血清;分離肝臟,取肝左葉靠近肝門部2×2×2 mm肝組織,固定,制作HE染色;ELISA檢測血清TLR-4、MMP-7、和IL-6、TNF-α,Western Blot檢測B組MMP-7在肝臟組織中的表達。
3、結果:
IL-6、TNF-α結果有明顯增高,顯示感染組與未感染組大鼠有顯著性差異(t=2.623,P<0.01),A、B、C三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F=4.38,P<0.05),組內 B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F=5.22,P<0.05),MMP-7含量的變化與IL-6、TNF-α呈正相關的趨勢,相關系數(shù)為0.832和0.782;病理切片結果表明:華支睪吸蟲感染后引起肝膽管嚴重阻塞,肝細胞水腫,變性、壞死,同時引起膽管匯管區(qū)增寬,膽管
4、明顯擴張,小膽管增多,膽管間質纖維化明顯,淋巴細胞侵潤,且可見有膽管細胞異型増生,這些改變與時間進展相關。
結論:
?。?)TLR-4在大鼠華支睪吸蟲病進程中呈現(xiàn)出先升高后減弱,再升高的趨勢,提示TLR-4在固有免疫和體液免疫中承擔重要的連接作用;
?。?)MMP-7在華支睪吸蟲感染產生,隨時間感染進程發(fā)展表達量升高,同時與炎癥因子IL-6、TNF-α呈正相關趨勢,這表明與膽管病變的最終發(fā)展有一定關聯(liá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嚴重燙傷早期大鼠肝臟形態(tài)學變化及其機制研究.pdf
- Toll樣受體(TLR)2、TLR3、TLR4和TLR9在華支睪吸蟲感染小鼠肝臟中動態(tài)表達的初步研究.pdf
- 膽道華支睪吸蟲病
- 華支睪吸蟲病的治療
- 膜性腎病合并華支睪吸蟲病的臨床病理分析.pdf
- Toll樣受體(TLR)2、TLR4和TLR5在華支睪吸蟲感染小鼠中的初步研究.pdf
- SIRS、MODS患者白細胞TLR-4、血漿MMP-9和IV-C表達的變化和意義.pdf
- 華支睪吸蟲病綜合防治措施的研究.pdf
- 普羅布考對糖尿病性脂肪肝大鼠肝臟形態(tài)學和TRx的影響.pdf
- 熱缺血大鼠腎臟功能及形態(tài)學變化研究.pdf
- CO2氣腹對大鼠腹膜和卵巢形態(tài)學變化的研究.pdf
- 繼發(fā)性骨髓纖維化的骨髓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及臨床表現(xiàn)的研究.pdf
- 華支睪吸蟲寄生蟲學
- AECOPD患者MMP-7和MMP-9水平變化及其與CRP和PCT的相關性.pdf
- 糖尿病大鼠海馬神經元的形態(tài)學研究.pdf
- NF-κB和MMP-7在胃癌中的表達及臨床病理意義.pdf
- 大鼠正畸牙移動中TLR-4在牙周組織中的表達與分布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pdf
- 豚鼠糖尿病膀胱ICC樣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的研究.pdf
- 廣西某地淡水魚吸蟲囊蚴鑒別及其華支睪吸蟲感染大鼠致肝膽病理和細胞因子改變.pdf
- 家兔Ⅱ型減壓病病理形態(tài)學觀察與發(fā)病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