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發(fā)性房顫射頻與冷凍導管消融術后凝血及炎癥指標的變化.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心房顫動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房顫最大的風險是血栓栓塞。然而,傳統(tǒng)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會隨之伴隨著致心律失常作用。導管消融術已成為治療房顫的一種有效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方式:冷凍導管消融術和射頻導管消融術。就安全性而言,冷凍導管消融術相比射頻導管消融術更具有優(yōu)勢。有研究提示導管消融術后一段時間內血液中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可能會有一定的變化,但房顫導管消融術后一段時間內血液中凝血指標、炎癥指標的變

2、化以及與復發(fā)是否存在關系,目前研究較少。本研究試圖探求陣發(fā)性房顫,不同方式導管消融術后凝血指標的變化、炎癥指標的變化,并試圖探討其與房顫早期復發(fā)和晚期復發(fā)的關系,從而為房顫患者術后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研究對象為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心內一科住院的陣發(fā)性心房顫動且擬行房顫導管消融手術的患者,共142例,其中因患者依從性差失訪3例,因患者為三房心,超聲影像學指標獲取可信度差(因我們后續(xù)的研究中

3、涉及到了超聲觀測心房頓抑的情況,在本文中未涉及),剔除1例,最后共入組138例。隨機分為冷凍消融組和射頻消融組。冷凍消融組:共6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其中早期復發(fā)者3例,晚期復發(fā)者2例,同時既為極早期復發(fā)、早期復發(fā)又為晚期復發(fā)者1例,總體復發(fā)者6例。手術方式均采用冷凍球囊心房隔離術進行雙肺靜脈隔離術;射頻消融組:共7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其中早期復發(fā)者8例,晚期復發(fā)者9例,同時既為極早期復發(fā)、早期復發(fā)又為晚期復發(fā)

4、者1例,既為早期復發(fā)又為晚期復發(fā)者2例,既為極早期復發(fā)又為早期復發(fā)者1例??傮w復發(fā)者21例。手術方式均采用射頻導管消融術進行雙肺靜脈隔離術。所有入選患者在治療前均經病史詢問、常規(guī)12導聯(lián)心電圖、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實驗室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及體格檢查等術前檢查,并均簽署了隨訪知情同意書。導管消融手術由同一術者實施。術后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抗凝治療3個月,其中術后3天內應用依諾肝素鈉注射注(賽諾菲)80-100IU/kg2/日皮下注射,抗凝治療

5、,3天后改為常規(guī)劑量的口服抗凝劑繼續(xù)抗凝3個月后停藥。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1天、2天、3天、1周、2周、3周、4周、2月、3月進行肘靜脈采血,用以測定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術后各血液指標變化值定義為:最大記錄值減去術前基線值。并于術后1天、2天、3天、1周、2周、3周、4周、2月、3月、6月、9月、12月常規(guī)通過詢問患者病史、體格檢查或行12導聯(lián)心電圖或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確定患者有無復發(fā),如其余時間有心悸癥狀,即刻做心電圖。因部分患者隨訪

6、時間未滿一年,兩組患者平均隨訪時間為:7.95±3.78月。房顫復發(fā)的標準為:根據體表心電圖或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到持續(xù)時間大于30s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出現。極早期復發(fā)的定義為:房顫消融手術后3天內的復發(fā)。早期復發(fā)的定義為:房顫消融手術后3天至3個月內的復發(fā)。晚期復發(fā)的定義為:房顫消融手術后3個月以后的復發(fā)??傮w復發(fā)定義為:極早期復發(fā)、早期復發(fā)與晚期復發(fā)中有任何一類復發(fā)即納入總體復發(fā)。
  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

7、服從正態(tài)分布時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時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即M(QR)。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混合線性模型進行比較,復發(fā)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變量與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以單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中P<0.1為標準,符合標準者,再納入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凝血指標與炎癥指標變化值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均數比較采用t檢

8、驗。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結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房顫導管消融術,術后均無肺靜脈狹窄、血栓栓塞事件、心包填塞、左房食管瘺等并發(fā)癥。
  1.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冷凍消融組患者共6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射頻消融組患者共7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心梗、心衰、外周血管病、腦血管病、家族史,以上基礎資料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9、。
  2.陣發(fā)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凝血指標的變化:纖維蛋白原(Fib):射頻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天開始增高,術后3天達最高值,后減低,術后1周時仍高于術前,于術后2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2天開始增高,術后1周時達最高值,后減低,術后2周時仍高于術前,術后3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D-二聚體(D-Dimer):射頻消融

10、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周時達最高點,后減低,于術后2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術后1天時達最高值,后減低,于術后2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后再次升高,于術后1周時再次達高峰,且與術后1天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術前、術后2天、3天、2周、3周、4周、2月、3月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后減低,于術后2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1、
  3.陣發(fā)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炎癥指標的變化: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射頻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2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于術后2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3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術后1周時仍高于術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于術后2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射頻組比冷凍組升高的幅度大,且術后各時間點射頻組高于冷凍組。兩組

12、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白細胞(WBC):射頻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于術后3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于術后3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術后冷凍消融組白細胞升高的程度比射頻消融組升高的程度大,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NE):射頻消融組:術

13、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減低,術后2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減低,術后3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術后冷凍消融組比射頻消融組升高的程度大,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射頻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于術后2天時

14、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于術后3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淋巴細胞絕對值(LY):射頻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減低,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低值,后升高,于術后2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減低,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低值,后升高,術后2天時達到最大值,后

15、逐漸減低,于術后1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淋巴細胞百分比(LY%):射頻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減低,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低值,后升高,于術后3周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減低,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低值,后升高,于術后3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與淋巴細胞絕對值比值(NE/LY):射頻

16、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于術后2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冷凍消融組:術后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先增高,于術后1天時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低,術后3天時恢復至術前水平。術后冷凍組比射頻組升高的程度大。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陣發(fā)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臨床資料與房顫導管消融術后總體復發(fā)的相關性分析結果:應用單變量logistic回

17、歸分析顯示:手術方式(OR,0.226;CI[0.085–0.603];P=0.003)與房顫的總體復發(fā)相關,射頻消融組比冷凍消融組易復發(fā)。術后2天的fib值(OR,2.428;CI[1.08–5.46];P=0.032)、術后1天的LY絕對值(OR,3.119;CI[1.056–9.21];P=0.039)與房顫術后的總體復發(fā)呈正相關。將手術方式、術后2天的fib值、術后1天的LY絕對值納入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手術方式

18、(OR,0.127;CI[0.035–0.465];P=0.002)與房顫術后的總體復發(fā)情況相關,射頻消融組比冷凍消融組易復發(fā)。
  進一步分別對極早期、早期和晚期復發(fā)進行分析,陣發(fā)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臨床資料與房顫導管消融術后早期復發(fā)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左房直徑(OR,1.117;CI[0.997-1.251];P=0.055)與房顫的早期復發(fā)呈正相關。高血壓(OR,2.68;CI[0.878-8.178];P=

19、0.083)與房顫的早期復發(fā)呈正相關。手術方式(OR,0.302;CI[0.092-0.989];P=0.048)與房顫的早期復發(fā)有關,射頻消融組比冷凍消融組易復發(fā)。術后1天的LY絕對值(OR,4.017;CI[1.041–15.493];P=0.043)與房顫的早期復發(fā)呈正相關。將左房直徑、術后1天的LY絕對值、手術方式、高血壓納入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手術方式(OR,0.165;CI[0.034-0.804];P=0.

20、026)與房顫導管消融術后的早期復發(fā)相關,射頻消融組比冷凍消融組早期易復發(fā)。
  陣發(fā)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臨床資料與房顫導管消融術后晚期復發(fā)的相關性分析結果:手術方式(OR,0.223;CI[0.06-0.83];P=0.025)與房顫的晚期復發(fā)有關,射頻消融組比冷凍消融組易復發(fā)。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與房顫導管消融術后晚期復發(fā)未表現出明顯相關性。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臨床資料與陣發(fā)房顫導管消融術后極早期復

21、發(fā)未表現出明顯相關性。
  5.陣發(fā)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凝血指標(fib、D-Dimer)變化值與炎癥指標(hs-CRP、WBC、NE、NE/LY、NE%、LY、LY%)變化值的相關性分析結果:Fib的變化值與WBC的變化值(rs=0.283,P=0.002)、NE絕對值的變化值(rs=0.276,P=0.003)、hs-CRP的變化值呈正相關。D-Dimer變化值與上述炎癥指標變化值未表現出明顯相關性。
  結論:
 

22、 1.陣發(fā)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一段時間內血液中fib、D-Dimer出現一定程度的升高。Fib術后2-3周高于術前,術后3周后恢復正常。D-Dimer術后2周內高于術前,術后2周后恢復正常。提示房顫導管消融術后一段時間內血液存在高凝狀態(tài)。
  2.射頻消融組:Fib術后1天開始增高,術后3天達高峰,術后2周恢復正常;D-Dimer術后先增高,術后1周達高峰,術后2周時恢復正常。冷凍消融組:Fib術后2天開始增高,術后1周達高峰,術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