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是蘋果的生產種植大國,卻不是強國,原因之一是我國對水果的品質檢測及分離技術落后,因此農產品無損檢測以其無損,快速,自動化程度高等眾多特點使其成為國內外相關學者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采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及圖像處理等方法,對貯藏期蘋果內部品質進行無損檢測的基礎性研究。主要通過對蘋果進行CT掃描,測定可滴定酸度、可溶性固形物、pH和含水率等,并將其作為衡量蘋果內部品質的指標,建立預測模型,對蘋果內部品質進行預測。本文主要研究內容及結
2、果如下:
1、本文選取了三個產地(山東、陜西和新疆)的紅富士蘋果,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蘋果貯藏期CT值與內部成分含量的線性模型,并在線性模型的基礎上,采用二次擬合的方法建立了各內部品質的曲面模型。通過數(shù)據(jù)建立模型,在統(tǒng)計學上驗證了每個貯藏期內蘋果內部品質參數(shù)和CT值之間的線性關系,并且可以預測在貯藏期內蘋果內部品質參數(shù)的變化趨勢及具體參數(shù)值。
2、以不同產地的紅富士蘋果為研究對象,將蘋果的產地,CT值和貯藏時
3、間作為參數(shù),通過二次擬合的方法建立可以預測蘋果內部品質的綜合的預測模型。在衡量蘋果內部品質的四個參數(shù)中,可滴定酸度、pH和含水率三個模型的預測結果較好,它們的相關系數(shù)R分別為0.9375、0.9634、0.9029,均方根誤差RMSE分別為0.2286、0.1183、0.4949,可溶性固形物的預測結果不夠理想,相關系數(shù)為0.7891,均方根誤差為0.6671。
3、將蘋果CT灰度圖像進行傅里葉變換,從時域空間變換到頻域空
4、間,可以得到中間有一個峰值,周圍區(qū)域平坦的頻域圖像,峰值分布在14.0244和14.9589之間。經多次試驗,選擇圖像中16個位置的值作為特征參數(shù),采用主成分回歸和偏最小二乘回歸的方法建模,預測蘋果內部品質。結果表明,在主成分回歸中選取10個主成分,累積貢獻率達到99.4376%,并依此建立回歸模型,對模型進行F檢驗,p值均小于0,05,擬合結果良好。采用偏最小二乘回歸進行建模,當潛變量為12時,蘋果的每個內部品質參數(shù)的數(shù)據(jù)標準化后模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CT技術的蘋果內部品質無損檢測研究.pdf
- 麒麟瓜內部品質在線無損檢測技術的實驗研究.pdf
- 水果內部品質無損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pdf
- 基于高光譜成像技術的馬鈴薯內部品質無損檢測研究.pdf
- 基于X射線成像技術的農產品內部品質無損檢測研究.pdf
- 香梨聲振特性分析及內部品質的無損檢測研究.pdf
- 基于近紅外透射光譜技術的蘋果內部品質在線檢測的研究.pdf
- 基于電子鼻技術的山核桃內部品質快速無損檢測方法的研究.pdf
- 畢業(yè)論文范文——基于介電信號分析的蘋果內部品質無損檢測
- 畢業(yè)論文范文——基于介電信號分析的蘋果內部品質無損檢測
- 大豆外觀品質與內部品質檢測技術的研究.pdf
- 基于CCD近紅外光譜的蘋果內部品質檢測.pdf
- 基于CT圖像的貯藏期內蘋果主要成分無損檢測模型的研究.pdf
- 水果內部品質可見-近紅外光譜實時無損檢測關鍵技術研究.pdf
- 基于圖像處理技術的脫絨棉種內部品質檢測機理研究.pdf
- 基于光譜和多光譜成像技術的葡萄內部品質快速無損檢測和儀器研究.pdf
- 基于高光譜成像技術的馬鈴薯外部品質無損檢測建模及優(yōu)化研究.pdf
- 基于便攜式近紅外光譜儀的水果內部品質無損檢測研究.pdf
- 利用近紅外技術在線無損檢測蘋果梨品質的方法研究.pdf
- 基于高光譜成像技術的蘋果品質無損檢測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