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本實驗旨在建立一個準確、可靠的腰骶叢神經損傷模型,并對其解剖及功能進行闡述。 研究方法: 1.大鼠腰骶叢神經根與解剖標志之間的位置關系:神經根定位的解剖標志取腎動脈根部、腸系膜后動脈根部、旋髂深動脈根部、髂總動脈分叉處。游標卡尺測量解剖標志平面與神經根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具體測量為:①左側:腎動脈根部上緣平面與L2下緣平面的距離、腸系膜后動脈根部上緣平面與L1下緣平面的距離、旋髂深動脈根部上緣平面與L4下緣平面的距離
2、、髂總動脈分叉處下緣平面與L6下緣平面的距離。②右側:腎動脈根部上緣平面與L2下緣平面的距離、腸系膜后動脈根部上緣平面與L1下緣平面的距離、旋髂深動脈根部下緣平面與L5上緣平面的距離、髂總動脈分叉處下緣平面與L6下緣平面的距離。 2.刺激大鼠各腰骶叢神經根后記錄下肢各肌肉神經肌電圖:經記錄完解剖數據大鼠,沿腹股溝中點、膝關節(jié)內側中點及內踝連線作切口,切開皮膚至皮下,并將皮膚剝離,顯露下肢肌肉。將刺激電極正極端置于神經根近心端,負
3、極置于神經根遠心端,接收電極正極插入下肢肌肉肌腹近心點、中點、遠心點,負極插入其肌腱處,接地電極聯于腹部切口皮下。將刺激電壓調至20mv,記錄肌電波幅及肌電圖,波幅值取其平均值。分別刺激L1-S1神經根,記錄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脛側廣肌、腓側廣肌、腓腸肌、長收肌、大收肌、脛前肌、趾長屈肌、腓骨長肌、臀大肌、股二頭肌長頭、比目魚肌的誘發(fā)電位值。所得數據經正態(tài)性檢驗及方差齊性檢驗,采用多樣本t檢驗(Student's t-test)
4、,進行樣本間的兩兩比較。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P>0.05為差異無顯著性。從而,確定各神經有明顯支配作用的肌肉。 3.大鼠各腰骶叢神經根性損傷實驗模型的制備:根據所測大鼠腰骶叢神經根與解剖標志之間的位置關系,確定大鼠腰骶叢神經暴露的手術入路及計數方法。根據L1-S1神經根的大體位置,分別取腹部上1/3、中1/3、下1/3正中縱形切口約4cm,將術野內的腸管等腹膜內臟器向對側牽開,于腹膜后找到各解剖標志,依解剖標志分離腰大肌
5、、脊間肌間隙,暴露深處目標腰骶叢神經根,將暴露神經部分切除約0.4cm,神經遠斷端固定于周圍肌肉上。 4.大鼠腰骶叢神經損傷后下肢運動功能的大體觀察和坐骨神經功能指數的測定:實驗模型中各組大鼠均于術后2周、4周、8周、12周各測量一次坐骨神經功能指數SFI值。所得數據經正態(tài)性檢驗及方差齊性檢驗,采用多樣本t檢驗(Student's t-test),進行樣本間的兩兩比較。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P>0.05為差異無顯著性。
6、 結果:1.大鼠腰骶叢神經根與解剖標志之間的關系:L1(右)位于腸系膜后動脈根部平面稍上方(0.306±0.101cm),L1(左)位于腸系膜后動脈根部平面稍上方(0.288±0.114cm);L2(右)位于右腎動脈根部平面稍上方(0.219±0.056cm),L2(左)位于左腎動脈根部平面稍上方(0.212±0.074cm);L5(右)位于右旋髂深動脈根部平面稍下方(0.098±0.035cm),L4(左)位于左旋髂深動脈根部平面
7、稍上方(0.276±0.022cm);L6(右)位于髂總動脈分叉處平面稍下方(0.128±0.014cm),L6(左)位于髂總動脈分叉處平面稍下方(0.166±0.033cm)。 2.各組數據經多樣本t檢驗兩兩比較,得出各神經組,有明顯意義的肌肉。L1:各肌肉無有意義波幅,L2:股直肌、股內側肌,L3: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L4:脛前肌、股二頭肌長頭,L5:臀大肌、股二頭肌長頭,L6:腓骨長肌、臀大肌,S1:腓骨長肌、臀大
8、肌。 3.通過對大鼠腰骶叢神經損傷模型坐骨神經功能指數(SFI)的動態(tài)觀察,得出L4、L5及其匯合而成的腰骶干是坐骨神經的恒定組份,L3、L6也參與坐骨神經的組成,L1、L2、S1不參與坐骨神經的組成。通過對SFI的動態(tài)觀察得出,大鼠作為較低等地哺乳動物,有著較強的神經再生能力,故在涉及到腰骶叢L4、L5、腰骶干及L3、L6的神經轉位、移植、神經組織工程等實驗中應盡量在8-12周內,觀測各較精密指標,以防大鼠的神經自我再生和代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鼠健側腰叢神經移位修復骶叢損傷的研究.pdf
- 腰骶叢損傷
- 建立大鼠骶叢撕脫傷模型的探討.pdf
- 腰骶叢損傷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骨盆后環(huán)骨折合并腰骶叢損傷的臨床研究.pdf
- 骶骨Ⅱ區(qū)骨折致骶叢神經損傷機制研究.pdf
- 健側骶神經移位修復骶叢撕脫傷的實驗研究.pdf
- 切口浸潤-腰叢-骶旁神經聯合阻滯用于髖部手術的臨床研究.pdf
- HRCT重建在腰5神經、骶叢、坐骨神經上段及其病變的應用.pdf
- 骶叢神經撕脫傷的臨床治療與實驗研究.pdf
- 兔骶叢爆震傷動物模型的建立及相關性實驗研究.pdf
- 骨盆后環(huán)骨折伴馬尾神經和-或骶叢神經損傷的臨床研究.pdf
- 腰叢神經 ppt課件
- 骶神經刺激治療慢傳輸性便秘模型SD大鼠的實驗研究.pdf
- 大鼠臂叢神經慢性卡壓模型的制備及實驗觀察.pdf
- 大鼠顳骨內段面神經缺血損傷模型的建立.pdf
- 大鼠視神經電刺激損傷定量模型的建立和評價.pdf
- SD大鼠L2移位修復骶叢撕脫傷的實驗研究.pdf
- 臂叢神經影像形態(tài)學和虛擬中國人女Ⅰ號臂叢、腰骶叢神經斷層解剖學及可視化初步研究.pdf
- 腰骶部脊神經DTI及DTT的初步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