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不同種屬的慢病毒膜抗原交叉免疫誘導產生針對HIV1的廣譜中和抗體EnvelopesofdifferentspecieslentiviruscrossimmunestrategyelicitbroadneutralizationantibodytoHIV1研究生:羅振武導師:邵一鳴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摘要不同種屬的慢病毒膜抗原交叉免疫誘導產生針對v一1的廣譜中和抗體研究生:羅振武(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導師:邵
2、一鳴研究員摘要HⅣ1具有在宿主免疫識別和選擇壓力下迅速突變和進化的特性,迄今為止,幾乎沒有有效的HⅣ免疫原和免疫方法能夠誘導出針對HIV1的廣譜中和抗體。雖然H1V與其它種屬慢病毒膜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很大,但它們具有相似的三維構象。當用它們共同免疫機體時,針對共有的保守表位將會被加強,這些保守表位往往是在病毒發(fā)揮功能的至關重要的區(qū)域,即中和表位。而非共有的表位將不會被加強。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中國的三個主要流行株HIV1CRF07BC
3、(CN54),HIV一1RL42B,HIV一1CRF01AE的膜蛋白,以及猴免疫缺陷病毒(SⅣ)、馬傳染性貧血病毒(EIAV)、貓免疫缺陷病毒(FIV)的膜抗原通過不同的免疫組合分別免疫小鼠和豚鼠。小鼠經過4次DNA免疫后三周收集血清和脾臟淋巴細胞,使用多色流式對小鼠的輔助HIV一1特異性B細胞的效應記’17CD4T細胞進行檢測。豚鼠經過三次DNA初免和兩次HIV一1膜蛋白加強免疫后4周收集血清,通過假病毒系統(tǒng)進行血清中和抗體檢測。假病
4、毒系統(tǒng)包括2株較容易中和的Tierl假病毒(B亞型和C亞型),9株較難中和的Tier2假病毒(A亞型,B亞型,C亞型和B’/C亞型),3株很難中和的Tier3假病毒(B’/C亞型和C亞型)。在進行不同慢病毒與HIV1交叉免疫誘導中和抗體的基礎上,又進行了HIV一1和SW膜抗原的交叉免疫豚鼠實驗。在第二次蛋白加強免疫后四周,使用4種不同亞型的6株假病毒對豚鼠血清進行中和抗體檢測。結果顯示,使用HW1與其它種屬慢病毒交叉免疫誘導產生的HI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HIV-1廣譜高效中和抗體篩查研究.pdf
- HIV-1患者體內膜蛋白序列變異與廣譜中和抗體產生關系的研究.pdf
- 誘導HIV-1中和抗體的膜蛋白抗原的優(yōu)化和改造.pdf
- 活化廣譜抗流感病毒中和抗體的組合疫苗研究.pdf
- HCV中和抗原表位嵌合病毒樣顆粒的制備及其誘導的中和抗體的初步研究.pdf
- 無感染增強的廣譜抗登革病毒中和抗體的構建及機制研究.pdf
- 豬瘟病毒四種不同抗原卵黃抗體中和效力評價.pdf
- 中國HIV-1流行株對廣譜中和抗體VRC01敏感性的分子機制研究.pdf
- HCV多中和抗原表位嵌合病毒樣顆粒的制備和免疫血清中和抗體評價.pdf
- HIV-1膜抗原改造和免疫策略研究.pdf
- mxb抑制hiv1的機制探討(1)
- 同種內耳抗原免疫致豚鼠膜迷路積水的主要內耳抗原分析.pdf
- 中藥ybf抗hiv1的實驗研究
- 不同免疫原對PRRSV誘導中和抗體的影響及SHP1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pdf
- 頭莖互換熒光報告流感病毒在廣譜流感中和抗體篩選和檢測中的應用.pdf
- 輪狀病毒抗原免疫學檢測方法及針對其三種主要抗原IgG抗體的保護作用.pdf
- 30423.幾類具免疫應簽的hiv1動力學模型研究
- 可誘導表達hBMP-2基因的慢病毒載體的構建及其慢病毒的產生和鑒定.pdf
- HIV-1單克隆中和抗體Y498的抗病毒活性和機制研究.pdf
- 同種異體抗原和巨細胞病毒抗原誘導的樹突狀細胞基因表達差異.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