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鑫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漢字在現代雕塑中的運用與發(fā)展</p><p>  美術學院 07(3)班 張金鑫 07173130</p><p>  【摘要】古代漢字對中國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到現在依然充滿活力。于是很多現代雕塑家重新把目光轉到古老的文字之上,從中吸取營養(yǎng),做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若將世界偉大奇跡的漢字文化運用到現代雕塑中,是一大壯舉,它將是對中華文化做出最實質的貢

2、獻,啟示著現代雕塑的發(fā)展。</p><p>  【關鍵詞】漢字 現代雕塑 運用 發(fā)展</p><p>  一、漢字的起源和影響</p><p>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chuàng)造的,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印,啟發(fā)了他發(fā)明文字的靈感。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因為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

3、lt;/p><p>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縮影,是中華名族的精神載體。漢字創(chuàng)生不僅從深層的思維結構上建構和確立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而且從價值取向、審美取向等方面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規(guī)約作用。沐浴在漢字和風中的中國人,與漢字保持著基本一致的精神特征,所以“漢字的精密靈巧與中國人的精密靈巧是一致的”。中國設計是中國人情感、智慧的結晶和展現,因此,漢字構造的思維、方法、形態(tài)以及漢字編制的精神之網與中國設計也就有著密切的關

4、聯。</p><p>  漢字傳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性,它并不單純的是一個語言交流工具,而是我們民族文化象征的載體,玄牝之門,生演萬物,這就是漢字對于我們自身的必然影響。它就像一面鏡子,你可以看到圖像在里面的反映,所以試圖去改變現實中的存在可能,這就是漢字的魅力。漢字是為人類服務的,但這里的服務并不是片面的漢字使用問題,而是漢字對于人們生活和思想上的一系列啟迪。同時,因為漢字的象形性,她成了更多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

5、靈感。當我們關注漢字的時候,就會發(fā)現文化意義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了,“漢字藝術”的概念和意義也就在于此。</p><p>  二、漢字對中國傳統設計的影響</p><p>  中國傳統設計將漢字作為一種元素在設計中加以運用,如漢字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漢字在家具、建筑、器物等設計形式上的裝飾表現,字形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等,大都偏重于對漢字字體、書體的選擇,對字形結構不同程度的改變等。<

6、;/p><p>  漢字在中國傳統設計中的運用體現了它的博大精深,漢字圖形的運用時漢字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立特行的藝術形式。在其流變中,漢字固有的內容和結構沒有被完全舍棄,而是被巧妙的加以運用,所以圖形本身的創(chuàng)造雖然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還要受到漢字結構的限制,其內容的表達或表現,也還要考慮到所用漢字的字義。</p><p>  如圖一中所示的祿字石窗,它傳遞的是吉祥的祈求,飽含著人們熱烈的情

7、愫,洋溢著幸福、喜慶、祥和的氣氛,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無限熱愛、執(zhí)著追求的現實精神。</p><p>  圖二中的武則天《升仙太子碑》運用的是直接在文字上添加圖形,用圖形代替漢字的某一筆畫或者部首,圖形成為漢字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圖形要與它所替代的部首所占空間大小和輪廓形狀協調一致,并且圖形內容也常常與所替代的部首在意義表達上保持一致,以突出漢字原有含義,顯得更活潑生動,體現獨特的創(chuàng)意。</p>&

8、lt;p>  圖三中的馬字茶壺運用的是將馬的象形文字和馬的圖形賦予茶壺的身體上,使之更富有誠摯與生動、風趣與天真、細密與自然,怎一個“雅”字了得。</p><p>  圖一 民間 《祿字石窗》(窗)石料 圖二 武則天《升仙太子碑》(碑) </p><p>  圖三 《馬字茶壺》(茶壺)</p><p>  所以漢字是中國文化

9、史上第一項民族心智系統工程,它不僅體現了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也體現出中國人掌握世界的方式,漢字已是中國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說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我們必須對漢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驪得珠地掌握到漢文化深層結構的認識,將漢字靈活的運用到中國設計當中,不僅貫穿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也直接孕育著中國設計的思維,是中國人民偉大智慧的結晶。</p><p>  雕塑是中國最古老的藝術門類之一?!八囆g之始,雕塑為先。”人

10、類脫離動物界,在于依據樸素的動能意愿,制造原始的石器工具,并用于改造自然對象。經過上百年的石器制造實踐,我們祖先積淀了對物質實體的空間形式美規(guī)律的感受和認識,而這正是雕塑起源的重要條件。夏、商、周三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中國雕塑的“青銅時代”。伴隨著青銅文化的崛起,青銅作品一時間占據了雕塑的主潮地位;其數量之眾多,工藝之精美,既是空前的,也是絕后的。商代象形青銅器,多見的是象、犀、牛、羊等形象的尊、盉等,周代的象形器更是多

11、種多樣,僅酒尊一類,除多見的象的形象之外,更有虎、狗、鷹等多種。這類雕塑作品,常能將器具外形與動物形象相融,結合象形文字的結構形式與設計思想,十分別致。如圖四,該青銅器將鳥的形象與古代鳥字的結構圖形加以巧妙的結合,使之沉穩(wěn)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一些青銅器紋飾也運用到了漢字,對漢字有些結構的取舍,加以巧妙的設計成青銅的紋飾,有些直接將漢字運用其中,它不僅起到繼承人們神秘的思想外,還有著美化器物的作用,有效的渲染了凝重、神秘甚至恐怖的氣氛,呈現出獰

12、厲之美,如圖五和圖六。</p><p>  圖四 青銅器一 圖五 青銅器二 圖六 青銅器三</p><p>  漢字在中國雕塑的“青銅時代”運用比較多,雖然并不明顯,但只要你仔細推敲,一定會有所收獲,漢字在中國傳統雕塑的運用還很多,需要我們大量去收集和研究,你定會發(fā)現中國傳統雕塑的構思巧妙,設計思想含蓄,令人嘆服。&l

13、t;/p><p>  漢字藝術作品所闡釋的并不僅僅是漢字在形式上的一切可能性,更重要的則是每個作品所帶給我們一些關于漢字的、一些我們熟知但不曾常記的思維意識,感受它們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啟示。漢字是一個文化性的產物,我們把它從概念中抽離出來,形成各種方式的展現、表達,將她推入一個未知而又合理化的領域里去升華。也許,這就是漢字真正的存在方式;也許,這也是漢字發(fā)展史的一個嘗試性的課題。不管怎樣,她都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文化、我

14、們每個人的心愿。</p><p>  四、漢字如何與雕塑結合</p><p>  雕塑如何與漢字結合,這是雕塑的實驗,同時也是漢字藝術的實驗。進而由于漢字藝術在歷史上的最高成就是書法,所以也是書法在當代如何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實驗,也就是現代書法的實驗。首先文字與形象的相結合。文字表達觀念,雕塑呈現意向,用雕塑表達一個字時,要將這個字進行雕塑化,不能還原為原型,原型已經被抽象為觀念,要進行加工和引

15、申,適當的夸張變形,以強化審美理想,否則,就不是在做漢字藝術雕塑。</p><p>  要有漢字思維的思想。漢字屬于象形文字系統,伴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延續(xù)幾千年而未曾斷裂,這一奇跡般的歷史景觀不僅使中國文化藝術形成以漢字為核心的精神特質。將漢字巧妙的運用于雕塑中,漢字思維的思想不可缺少,要讓造出來的雕塑蘊含的文化深刻,西方的造型藝術強調堅實、厚重,追求黑白分明,而中國則喜歡含蓄、朦朧,渴望。</p>

16、<p>  雕塑技法的綜合性要與文字相結合。雕塑的技法不能受到過多的拘泥與束縛,要注重吸收漢字文化的養(yǎng)料,發(fā)揮聰明才智,靈活多變地去塑造要表達的作品。</p><p>  五、漢字對現代雕塑的啟示</p><p>  當代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主義,在藝術發(fā)展的觀念上以時間判斷取代價值判斷,使進化論的觀點庸俗化,先驗地否定“舊時代的藝術”,導致“厚今薄古”。然而,偉大的藝術往往既

17、有時代性又有永恒性。一個民族的形成不但要有共同的地域、經濟形態(tài)和歷史淵源,還要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取向,共同的語言文字。對于中華民族來講,只有把傳統保護好,才有未來,這未來就是文脈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暗窨淌撬囆g家表現個人和群體生存意志的最好憑證?!比欢诂F代雕塑的語境下,很多中國雕塑家卻依然眷戀著中國古老的漢字,并因此得到了很多啟示,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下面試圖從四個方面結合具體實例分析漢字對現代雕塑的啟示。</p><p

18、>  1、漢字對雕塑肌理的啟示</p><p>  漢字與雕塑的結合有著久遠的歷史,《說文解字》中說:“文,錯畫也。”“錯”包括雕刻、涂金和打磨三個過程,可見當時的文字和雕刻是一體的。</p><p>  現代雕塑在這一點上的發(fā)掘也很豐富,如郝重海等人為大連圖書館創(chuàng)作的《文字的啟示》,在立方體上塑滿了宋體字,形成了特殊肌理。同時,以文字作為肌理又與圖書館的人文環(huán)境相得益彰。雕塑家吳為

19、山的作品《老子》,在16米高的雕塑內部刻滿了《道德經》的5000個小篆文字。觀者走入雕塑內部后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見圖一)。 </p><p>  這種漢字與雕塑結合的方式在給觀眾新鮮感的同時,喚醒了觀者的古老記憶,因為漢字這種特殊的肌理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從金文到碑石銘文屢見不鮮。當古老的漢字肌理與從西方傳來的抽象的城市雕塑結合時,兩者又撞擊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成為中西結合的絕佳例證。</p&

20、gt;<p>  2、漢字的象形特征對雕塑的啟示</p><p>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象形’特征(甲骨文和金文)實際上是一種與雕刻(塑)無本質區(qū)別的行為?!薄墩f文解字·序》中說到“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成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敝袊糯鷤ゴ蟮南让瘛把鲇^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彼裕袊臐h字具有美的實質,創(chuàng)造時就是以雕

21、塑和繪畫的造型眼光對世界進行縮影和簡化。這樣的文字與雕塑結合自然是非常恰當的。元代趙子昂寫“子”字時,先習畫鳥飛之行,使“子”字有著鳥飛形象的暗示;寫“為”字時,習畫鼠行數種??梢娭袊糯鷿h字不僅是表達概念的符號,更是表現生命的造型。既然書法家借用造型的眼光來完善漢字的書寫,那么雕塑家也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借助文字的象形特征來創(chuàng)作雕塑。</p><p>  雕塑家韓美林先生正是這樣的藝術家,他對古代漢字情有獨鐘,運

22、用實體的材料(如金屬、木材、石料等)使?jié)h字變成立體的雕塑。他通過探訪賀蘭山、卓子山、陰山、黑山,收集了大量遠古的地方文字,這些文字以其象形的特點抓住了活的形象,攝住了動物的靈魂,也促使他創(chuàng)作了《鐵藝系列》??梢酝ㄟ^圖二中雕塑和我們曾經見到的一些古老虎字的對比,看出《鐵藝系列·虎》的創(chuàng)作心路。</p><p>  圖二 韓美林 《鐵藝系列·虎》雕塑</p><p>  著

23、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出來的雕塑—《奧運精神》用紅、綠、黑、黃、藍五種顏色的“人”字來表現五大洲共同歡慶奧運會的主題,同時呈現出中華民族“以人為本”的思想和人類永遠前進的自信和豪氣。從這個“人”字的造型可以看出漢字因其象形的特點而具有了審美和表意的雙重功能,也就是說漢字的形象對其概念有強烈的暗示,既漢字符號的能指最大限度地顯示了其所指。這一特點使?jié)h字這一古老的符號在當今的讀圖時代顯示出巨大的優(yōu)勢。錢先生用雕塑的手法使文字站立起來后,該雕

24、塑就既有民族文化內涵,又可以被世界的人們理解。</p><p>  3、漢字的空間對雕塑的啟示</p><p>  西方拼音文字是文字朝著邏輯化方向的發(fā)展,但它同時阻斷了文字在審美方面的發(fā)展之路。而漢字的方形特征,使每個字都成了一幅由側、勒、努、趯、策、掠、啄、磔構成的獨立的畫面,這就是書法中所說的結體。對于這一點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曾留下真書字體三十六條,從排疊避狀、頂戴穿插、向背相讓、補充

25、垂曳等,最后終結于卻好??梢姖h字的構成透出了中國人對空間的理解:靈動、飄逸最終歸于中庸?,F代雕塑家從漢字空間中得到啟示,發(fā)展出了抽象的空間意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王燮達的《子曰》系列(見圖三)。</p><p>  圖三 王燮達《子曰》雕塑</p><p>  《子曰》系列將西方雕塑講究團塊、張力的空間造型語言做了根本的改造,改造成強調負空間的空間造型。王燮達在這一系列作品中借用點畫

26、之間的力以及點畫與空間的對抗和平衡使雕塑的“無筆墨處也有妙境”。</p><p>  4、漢字的書寫性對雕塑的啟示</p><p>  書寫使文字由靜態(tài)一躍而為動態(tài),抽掉了具體的物象,純粹是由筆畫的曲直伸縮表現出力和勢,曲則柔婉,直則挺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這就是筆力的表現。同時,在文字的書寫中墨跡可枯可澀,蒼蒼茫茫;可濃可淡,濃者近,淡者遠,在平面上呈現出立體的縱深效果。</p&

27、gt;<p>  中國的根雕甚至當代的寫意雕塑,都吸收了漢字的書寫特質,注重內心情感抒發(fā)的過程,以保留藝術創(chuàng)作的痕跡為特色,使觀者可以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跟隨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路歷程?,F代雕塑受此啟示留下作品完成過程的痕跡,形成豐富的肌理效果。</p><p>  臺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風的《書法系列》以抽象線性的雕塑造型使中國書法立體化。其中《荷》以書法式的立體線條構成圓融相貫的輪回環(huán),這環(huán)又是那樣的無常多

28、變。在圓融無常的造型中,作者闡示了華嚴境界下蓮花的十義。他在銅條做的骨架上用蠟雕出線條和空間,套上泥模,注入融化的銅水,溶去蠟,即成隨心所欲的“書法線條雕塑”。</p><p>  以上所舉的雕塑家大都有留學西方的經歷,精通西方雕塑,同時他們又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對文字都頗有研究,有的同時還是書法家。例如錢紹武先生曾留學前蘇聯,他的書法作品曾經作為國禮送給法國總統希拉克。</p><p>

29、;  六、漢字在現代雕塑中的運用與發(fā)展</p><p>  在現代雕塑中,將漢字運用于雕塑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劉永剛老師“站立的文字”,他受到德國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影響,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磨練之后,他發(fā)現,無論他接受誰的影響,自身的文化背景都在發(fā)揮著作用。這使他又自覺地把視點轉向對中國文化的重新審視。站在西方反觀東方,使他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視角和明確的意識,深感祖先發(fā)明的文字具有非凡的生命力,于是他開始研究每個

30、歷史時期的中國文字,研究文字的演變,研究文字的組合,文字形式的變化和形式本身所構成的獨立的美,于是他把這種美攫取出來,進行了藝術的再創(chuàng)作,使其升華。這種對文字的再造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可以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莫過于文字。以方塊字為特征的中國文字,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無與倫比的。也正因為中國的象形文字具有觀照自然的性質,所以,與萬物對應的“字象”才顯示出它得天獨厚

31、的價值,顯示出由abc拼音字母構成的那些沒有固定“字象”的文字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所謂“字象”,即是每一個象形文字所具有的個體特征和各自的結構和造型。而由字母組合和拼寫的文字,就不具有這種個體性特征和獨立構</p><p>  因此,作為視覺藝術家對這樣的文字必然會懷有特殊的敏感,在過去許多年中,不少優(yōu)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都在他們的作品中不斷發(fā)掘著中國文字的巨大潛力。但還沒有人像劉永剛這樣,完全從造型的角度對中國文字

32、做出自己獨特的闡釋。千百年來,中國人都是在書寫過程中演化著自己的文字,劉永剛對文字的探索,也是從書寫開始,但他沒有止于平面的書寫,更沒有止于文字的書法層面,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對“字形”、“字象”的體悟中,并從中發(fā)現文字本身的造型所潛在的構成因素和視覺力量。于是,他開始嘗試,將這些獨立的文字在結構上加以改變,并將它們引入空間,讓它們從平面上站立起來,立體地在空間中傳達自己的意向,展示自己魅力。他的這種對漢字富有創(chuàng)意的“再造”,不僅為我

33、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而且對于我們思考中國文字的獨特性打開了一條啟人心智的新思路。將文字立體化,可以說在中國文字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但劉永剛的石雕的真正價值還在于他把作為符號的文字還原到可感知的和具有造型義函的狀態(tài),所以它雖然不具有文字的可讀性,卻具有“形象”的可視性。而他的目標正在借助文字的“字形”和“字象”,演繹出一種新的視覺樣式。因此我挑選了些他的站立的文字作品圖片,</p><p>  如圖 劉永剛《站立的文字

34、》雕塑</p><p>  從他所設計的漢字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豐富的內容:有機的生命。將漢字的造型結構加以擬人式的改造不拘泥于文字的結構,而更傾向于人體的造型,從象形意念的表達轉向了對有機生命的表現。豐富的造型。他采用的是篆體字的造型樣式,組成作品的“每一筆”都是粗細一致的四棱柱,它們使人聯想到西方現代極簡主義雕刻作品,并帶給人們一種強烈的理性主義冷峻感。動態(tài)的結構。無論從正面看是繁是簡,從側面看上去,都不是

35、單一的造型體例,而呈現出豐富多姿的結構形態(tài)。有站立、也有行走,有迎面的對視、還有反向的牽拉,我們甚至還能看到三人的組合,這些情侶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動作和關系。多維的空間。注重作品的多維空間感的塑造,不單是前后左右,包括上下內外空間都是他考慮的范圍。對多維空間的占有使得劉永剛的“字雕藝術”作品更增添了輕松隨意、活潑靈動的形式美感。復雜的情感。在他作品上會體會到其作品在內涵和情感上的復雜表達。</p><p>  

36、劉永剛老師的“字雕藝術”不僅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而且也為中西藝術融合開創(chuàng)了新的天地;它帶給我們審美的體驗,也激發(fā)著我們理性的思考。</p><p><b>  結語</b></p><p>  總之,中國現代雕塑的創(chuàng)作應當是在五千年傳統之上生長出來的自己的“現代”。現代中國藝術家有責任深挖傳統藝術特別是傳統文字這個寶庫,從中國文字中生長出嶄新的抽象,這種抽象應該

37、不同于康定斯基的感性,也不同于蒙德里安的理性,而是中國氣派的抽象。因此在這次畢業(yè)創(chuàng)作中我設計了車的象形文字雕塑作品,我對古代車字的造型加以延伸和改造,使車字賦予人性,讓人不禁感受到車在我們社會活動中與我們的密切聯系;在造型上,采用復制重疊的方式,不能單一,富有立體化、復雜化;在空間上,我采用動靜集合,將車字附有速度的線條和速度的氣流,產生動態(tài)的美感;在其意義表現上,采用含蓄的表現手法,采用車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演變的手法,從而表現出自然的變化

38、,社會的變化以及人類思想的變化。歷史表明,求新、求變是人類的正常屬性,當今時代更是瞬息萬變的復雜時期,知識形態(tài)呈現多元、多變的發(fā)展趨向,順應時代變化和發(fā)展的潮流也就成為一個民族自立、自強、自新的根本依據。但順勢而變并非要完全否棄傳統而任意盲從,因為歷史的縮減和文化的斷裂,都會使我們陷入無根的困境。而顛覆與幻想的沖動,也無法逾越虛構的危機。為此,我們必須站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借助東風化雨的</p><p>  中華

39、文化源遠流長、博大深厚,在今后的雕塑設計中,應該注重把濃郁的民族特色文化與之聯系一體,使之更具有民族代表性、特色性和藝術的發(fā)展性,讓中國文化更加光輝燦爛、絢麗多彩。</p><p><b>  【參考文獻】</b></p><p>  [1] 李叢芹. 漢字與中國設計.榮寶齋出版社.2007版</p><p>  [2] 王鐵城.劉玉庭.裝飾雕

40、塑.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版</p><p>  [3]彭吉象.中國藝術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版</p><p>  [4]張楠.試論古代文字對現代雕塑的啟示.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第10卷第6期</p><p>  [5][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p><p>  Chinese Characters

41、 in Modern Dculpture in The Use and Development</p><p>  Academy of Fine Arts 07 (3) Class Zhang Jinxin </p><p>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culture,China has made immor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42、present is still full of vitality. So many of the modern sculptor to re-look over the old text and learn nutrition, has made many outstanding sculptures. If the great wonders of the world's use of Chinese culture to

43、modern sculpture, is a major feat, it is the Chinese culture to make the most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sculpture.</p><p>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 Moder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