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局解腹部描述 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要求,掌握腹前外側壁的層次、結構特點及其臨床意義;熟悉腹直肌鞘的構成。掌握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內容和意義。掌握腹股溝三角的構成及其臨床意義。熟悉腹膜腔的概念、腹膜形成的結構及腹膜間隙。,第四章 腹 部,(二)分區(qū),第一節(jié) 概述,一、境界和分區(qū),(一)境界,二、標志性結構,1、劍突2、肋弓3、臍4、髂嵴5、髂結節(jié)6、恥骨聯(lián)合,第二節(jié) 腹前外側壁,內容: 一、層次 二、局部結構,Anterior wa

2、ll,Layers ( from superficial to deep)Skin Superficial fasciaAnterolateral musclesTransversalis fascia Extraperitoneal fascia Parietal peritoneum,(一)皮膚,薄而富有彈性,血管豐富,故臨床常選為供皮區(qū),一、層次,(二) 淺筋膜,臍平面以下腹壁淺筋膜分淺

3、、深兩層。 淺層為Camper筋膜(脂肪層) 。 深層為Scarpa筋膜(膜性層),淺動脈 淺靜脈,(三)肌層,,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1.腹直肌,上寬下窄 腱劃,2.腹外斜肌,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主要結構:,①腹直肌鞘,,②腹股溝韌帶,,③恥骨梳韌帶 ④腔隙韌帶 ⑤腹股溝管淺環(huán) ⑥反轉韌帶,3.腹內斜肌,4.腹橫肌,腹股溝鐮 (聯(lián)合腱),,提

4、睪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腱膜形成的主要結構: ①腹直肌鞘 ②腹股溝鐮 ③提睪肌,貼于腹橫肌深面。,(四)腹橫筋膜,為一疏松結締組織層,在腹股溝區(qū)含有脂肪較多,內有輸精管、腹壁下血管等。,(五)腹膜外組織,,(六)壁腹膜,是腹前壁的最內層。,,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皺襞及隱窩,腹膜皺襞: 臍正中襞 5條 臍內側襞 臍外側襞,,腹膜隱窩:,腹股溝內側窩,,,腹股溝外側窩,膀胱上窩,,(七)腹前外側

5、壁深層的血管、神經,1.血管 ①下5對肋間后動脈 ②肋下動脈 ③腹壁上、下動脈 ④旋髂深動脈,腹壁下動脈:,是髂外動脈的分支。斜向內上,穿腹橫筋膜上行于腹直肌與腹直肌鞘后層之間。,,2. 神經 第7~12胸神經前支 髂腹下神經 髂腹股溝神經 生殖股神經,(一)腹直肌鞘 由腹外側壁三層闊肌的腱膜構成。 分為前、后二層,二、局部結構,腹直肌鞘前層: 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

6、 腹直肌鞘后層:腹內斜肌腱膜的后層和腹橫肌腱膜,腹直肌鞘后層在臍下4~5cm處缺如,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弓形線稱弓狀線。,弓狀線,,厚而堅韌 血管少,(二)白線:,,白線,位置:位于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長約4~5cm,(三)腹股溝管,皮下環(huán)(淺環(huán)),,腹環(huán)(深環(huán)),,腹股溝管有二口:,位置:,腹股溝管有四壁 :,前壁:,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腱膜,,,后壁:,腹股溝鐮,,腹橫筋膜,,上壁: 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腹

7、股溝韌帶,,,下壁:,通過腹股溝管的內容:,精索(男) 子宮圓韌帶(女)髂腹股溝神經,腹股溝疝,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qū)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俗稱“疝氣”。,(四)腹股溝三角,周界: 腹壁下動脈 腹直肌外側緣 腹股溝韌帶層次?,Layer ?,腹膜腔,內容: 一、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形成的結構 三、腹膜間隙,一、腹膜腔的概念,腹膜腔為壁腹膜和臟腹膜之間的潛在腔隙,內有少量(100~2

8、00ml)漿液。,二、腹膜形成的結構,網膜,系膜,韌帶,皺襞,陷窩、陷凹,1.大網膜,連結于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胃結腸韌帶,內含胃網膜左、右血管。,(一)網膜,2.小網膜,,肝胃韌帶,肝十二指腸韌帶,網膜孔和網膜囊,網膜孔: 位于小網膜游離緣后方,可容1~2指,經網膜孔可進入胃后面的網膜囊。,(二)系膜,腸系膜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乙狀結腸系膜,(三)韌帶,胃的韌帶: 肝胃韌帶 胃結腸韌帶

9、 胃脾韌帶 脾的韌帶: 胃脾韌帶 脾腎韌帶,肝的韌帶,鐮狀韌帶冠狀韌帶三角韌帶肝圓韌帶,,男性:膀胱直腸陷凹女性:膀胱子宮陷凹 子宮直腸陷凹,(四)皺襞、隱窩和陷凹,(五)腹膜間隙,,,位于膈與橫結腸及其系膜之間。稱為膈下間隙;共有6個 。,1.結腸上區(qū)的間隙-----膈下間隙,膈下間隙的分區(qū):,肝上間隙: 右肝上間隙 左肝上間隙:前間隙 后間隙,肝下間隙:右

10、肝下間隙(肝腎隱窩) 左肝下間隙:前間隙 后間隙 (網膜囊),,另還有1個腹膜外間隙 — 膈與肝裸區(qū)之間。,膈下膿腫: 上述7個間隙,任何一個間隙發(fā)生膿腫均稱為膈下膿腫,臨床上以右肝上、下膿腫較為多見。,4個: 左、右結腸旁溝 左、右腸系膜竇,2. 結腸下區(qū)的腹膜間隙,一、切口、翻皮二、淺筋膜三、解剖三層扁肌 1.切腹外斜肌、切腹內斜肌

11、2.觀察腹橫肌、肋間血管、神經四、解剖腹股溝區(qū) 1.觀察腹股溝管淺環(huán): 2.打開腹股溝管前壁:注意保護淺環(huán) 3.觀察上壁:找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 4觀察腹股溝管下壁、后壁,操作,五、解剖腹直肌鞘 1.打開腹直肌鞘前層 2.觀察腹壁上、下動脈 3.觀察弓狀線六、打開腹膜腔七、觀察腹膜形成的結構:網膜、韌帶、系膜八、探查膈下間隙:九、觀察結腸下區(qū):十、探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