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賞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名詞解釋1、和璽彩畫:清式彩畫的一種,以龍為母題,只用于帝王系統(tǒng)主群中的主體建筑,等級最高。2、地標是指每個城市的標志性區(qū)域或地點,或者能夠充分體現(xiàn)該城市風貌及發(fā)展建設的區(qū)域。3、城市景觀:城市中由街道、廣場、建筑物、園林綠化等形成的外觀及氣氛,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觀藝術,使人們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適感和愉快感。4、城市化:農業(yè)人口及土地向非農業(yè)的城市轉化的現(xiàn)象及過程,包括人口職業(yè)的轉化、產業(yè)結構的轉化、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5、景點:

2、由若干相關聯(lián)的景物所構成、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審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單元。6、有機建筑:賴特把自己的建筑稱做有機的建筑,有機建筑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標是整體性,強調局部與整體的統(tǒng)一,在布局、材料、造型上與環(huán)境有機結合,在結構與材料上要表現(xiàn)自然本色充分利用質感。7、熱島效應:城市氣候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城市中輻射狀況的改變,工業(yè)余熱和生活余熱的存在,蒸發(fā)耗熱的減少,而形成的城市市區(qū)溫度高于郊區(qū)溫度的一種小氣候現(xiàn)象。8、Lof

3、t是指那些“由舊工廠或舊倉庫改造而成的,少有內墻隔斷的高挑開敞空間”。9、景點:由若干相關聯(lián)的景物所構成、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審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單元。2、填空、判斷、選擇1、2010年《中小城市綠皮書》提出:小城市:市區(qū)常住人口50萬以下;中等城市:市區(qū)常住人口50萬—100萬;大城市:市區(qū)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特大城市:市區(qū)常住人口300萬—1000萬;巨型城市:市區(qū)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2、798藝術區(qū)位于北京朝陽

4、區(qū)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qū),故又稱大山子藝術區(qū)。3、時態(tài)空間是一個新興、前衛(wèi)、時尚可容納千人的文化、藝術及商業(yè)綜合空間,它擁有1200m2高架構活動空間,300m2休閑、餐飲空間,當代文化藝術書屋和影像展映空間。4、國家圖書館的主樓為雙塔形高樓,通體以藍色為基調,取其用水慎火之意。5、國家圖書館的四種類型:公共性的中央圖書館、國會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科學圖書館。6、城市景觀要素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大小山丘、古樹名木、石頭、河流

5、、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園林綠化、藝術小品、商貿集市、建構筑物、廣場等。21、《美國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后50年的環(huán)境與變化時,曾對世界16個城市進行了“城市適意度”的評比,共列出了23個評價項目,并將其歸納為3類:一是良好的自然條件及其利用;二是良好的人工環(huán)境建設;三是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及設施。22、城市文化環(huán)境的構成要素主要有標志性建筑、城市文化設施、街區(qū)、風景名勝和城市整體特征等五個要素。23、城市開放空間

6、可以分廣義和狹義去理解:廣義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沒有人工構筑物覆蓋的地面和水域;狹義是指城市公共綠地。24、根據(jù)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劃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論述題:1、試述中國古代城市的變化與特征,并舉出其不同典型實例。城市形態(tài)隨三者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城市初生期,相當于原始社會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各種要素的分布還處于散漫而無序的狀態(tài),中間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說明此時的城市還處

7、于初始階段。典型實例為河南偃師二里頭的宮殿遺址。第二個階段是里坊制的確立期,相當于春秋至漢,城市總體布局還比較自由,形式較為多樣,有的是大城包小城,如曲阜魯故都及蘇州吳王闔閭故城,有的是二城東西并列,如易縣燕下都故城。第三個階段是里坊制極盛期,相當于三國至唐,三國時的曹魏都城——鄴開創(chuàng)了一種布局規(guī)則嚴整,功能分區(qū)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長方形,宮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盤式分割,居民市場納入這些棋盤格中組成“里”,這是前一階段較自由的里

8、坊制城市布局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的結果,這樣,不僅各種功能要素區(qū)劃明確,城內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為壯觀,唐長安城堪稱是這類城市的典范。第四階段是開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里坊制的城市模式宣告消亡,代之而起的是開放式的城市布局,典型實例為汴梁。2、為什么說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取得了較高成就?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答:通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在選址、防御、規(guī)劃、綠化、防洪、排水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①對于都城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