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習題及答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04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考試試題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考試試題論述題一.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原因。1.簡述中國古代的幾次分封及其影響。2.論述毛烏素沙漠形成的原因。3.分析歷史時期中國人口變化的特點。2004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考試答案要點論述題一.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原因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是導致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的基礎。首先,政治上,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穩(wěn)定其內部統(tǒng)治,重用人才。其次,經濟上,各國都注意發(fā)展生產經濟,實行各種促進經濟發(fā)展的

2、措施,如屯田制等。再次,軍事上,軍事戰(zhàn)略的運用,即孫劉合作對抗強大的曹魏政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最后,地理環(huán)境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也提到了一定的作用。蜀有劍門之險,吳有長江天險。北方的魏國雖然勢力強大,但是其士兵不習水性,而吳國的士兵則習水性,加之吳蜀兩國聯(lián)合起來對付魏國,使曹魏政權無能為力。三個國家都各有自己的天時地利和人和。二.簡述中國古代的幾次分封及其影響分封制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重要政體形式,始于周朝,在西漢、西晉時期也有存在。在

3、歷史中,它的影響有以下幾種:1,促進了歷史的進程。這主要體現在西周的分封制上。周統(tǒng)治者面對空前廣大的國土,管理起來只能是“望首莫及”,根本管理不過來,所以只能用分封這一辦法,建立一種松散的“聯(lián)邦制”,國家的根本大權屬于周天子,這樣可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拓展了疆土,防止國家發(fā)生動亂,在統(tǒng)一的情況下,什么事都好辦,因此,歷史在這一時期便奇平穩(wěn)發(fā)展。2,使歷史由亂到治,鞏固了成果。這表現在西漢初年的郡國并行制上。3,導致出現分裂割據。這主要體現在

4、西漢、西晉的“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上。三.論述毛烏素沙漠形成的原因作為周、秦、漢、唐等一個個統(tǒng)一大帝國的都城,西安在中國歷史上沐盡榮耀,出盡風頭。然而,唐末以后,西安開始讓位于洛陽、開封、南京和北京等城市,喪失了其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顯赫地位,并且一去不復返,不能不令人憶昔傷懷,扼腕嘆息。對西安“失寵”的原因,學界多有評議,然而偏頗和不足之處也不少,如許多論著都側重于從西安在唐末的破毀中找原因,要么就用“經濟重心南移”來搪塞之,而對一

5、些歷史深層的以及宏觀形勢變化上的因素鮮有提及。本文舊題重彈,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能有所精進和發(fā)揮;題目中著一“新”字,意在敦促自己獨立思考,不甘雷同。然才學所限,難能勉強,唯求竭思盡力而已,懇請師長多多批評指正一歷經周、秦、漢、唐,特別是經過唐末的歷史大動亂,西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不宜再做統(tǒng)一王朝的都城。這是西安喪失全國政治中心的內在原因。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在其《中國古都和文化》一書中提到,中國古都都經歷過其“形成、發(fā)展、蕭

6、條或至于消失,或經過改革成為新的城市”的過程,并且強調“都城在演變過程中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西安喪失全國政治中心地位這一歷史現象納入西安自身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加以把握,從而認為西安經過周、秦的形成,漢、唐的發(fā)展,到唐末喪失全國政治中心地位走向歷史性衰落,是西安城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使然,具有必然性。以這種態(tài)度來探討西安衰落的原因,有利于保持歷史的公正與客觀,從而避免因主觀感情或視野狹窄而造成不應有的疏誤。同眾多歷史城市的形成一

7、樣,都城在一地的建立和維持是以該地區(qū)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雄厚的經濟基礎為依托的。關中平原南依秦嶺,北臨渭水,被山帶河,金城千里,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而且,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水源豐富,農業(yè)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有“天府之國”的盛譽。正是因為關中在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基礎方面的優(yōu)越性,位于這一地區(qū)的西安才有可能成為歷代王朝的都城,才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是,反過來說,都城是人類積極改造自然的產物,一地區(qū)的長期建都必將導致該地區(qū)自然

8、環(huán)境的破壞和經濟基礎的削弱,而當這種破壞和削弱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城就因失去其依托而漸漸衰落甚至消失。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城市歷史中屢見不鮮,如樓蘭古國和統(tǒng)萬城等。據統(tǒng)計,“歷史時期先后有十一個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四位農民起義領袖在關中建都”,它們是“西周、秦、西漢、新、綠林、赤眉、東漢獻帝、西晉惠帝和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黃巢的大齊和李自成的大順”,“總計歷時1077年”。如此多的朝代在西安建都,這不僅給西安這座古

9、都帶來了歷史和文化上的無限榮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給西安帶來了環(huán)境和經濟上的重負。回顧西安漫長的建都史,我們從字里行間隨處可以感受到西安為其榮耀而付出的沉重代價,而且隱約可以聽見西安在艱難承載起一個個巨型帝國時,在其重壓底下所發(fā)出的陣陣呻吟和啜泣。西周是第一個在關中建都的統(tǒng)一王朝,后歷經秦、漢而迄于隋、唐。在從西周到唐末的漫長歷史中,西安的發(fā)展軌跡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在開發(fā)中不斷破壞,在戰(zhàn)亂中不斷衰落。關中地區(qū)開發(fā)較早,周、秦屬于開發(fā)

10、的早期,西漢時達到較高的開發(fā)程度,隋、唐兩代300余年,關中地區(qū)的人口激增,對其開發(fā)也隨之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長期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不僅使關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天然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而且使得西安在中唐以后“氣候振動較大”,“地震活動頻繁”,“水旱災害不斷”。打開《西安市志》,像“關中饑饉”,“關中旱澇相繼”,“蝗災,飛天蔽日”,“饑荒嚴重,陸游餓殍,人相食”等等這樣的記載不絕于目,令人觸目驚心,很難相信這

11、些是在堂堂一國之都附近發(fā)生的事情,而且這樣的記載在唐代中后期更多。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導致關中地區(qū)糧食產量的劇減,,嚴重影響到西安作為一國之都的經濟基礎。盡管關中平原以土地肥美,物產豐殷著稱,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卻是古而有之,從秦開始歷朝歷代都要通過漕運從關東運糧以解關中缺糧之急。這種情況發(fā)展到唐代變得更為嚴重,甚至釀成震動京師的糧食危機。據史書記載,唐中后期許多皇帝因為京城缺糧而率文武百官去洛陽“就食”,成為“逐糧天子”,甚至高宗皇帝因此死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