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研究腹腔鏡手術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并觀察不同劑量米非司酮對內分泌的影響。 方法:隨機抽取2004年1月~2007年1月濟寧市中醫(yī)院及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的患者138例,分成3組:A組(單純腹腔鏡手術組)45例,合并不孕者17例。B組(超小劑量米非司酮聯合治療組)47例,合并不孕者19例。C組(小劑量米非司酮聯合治療組)46例,合并不孕者18例。三組不孕患者均排除其他不孕因素。B組和C組
2、均從月經第1天開始口服米非司酮,B組口服米非司酮片劑6.25mg,1次/d,連服6個月;C組口服米非司酮片劑12.5mg,1次/d,連服6個月。所有患者隨訪12個月。通過臨床觀察對3組病例進行分析、總結,比較3組患者術后癥狀有效率、復發(fā)率、妊娠率,并且監(jiān)測服用米非司酮前后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3、LH),孕激素(progestogen,P)水平的變化以觀察米非司酮對內分泌的影響。 結果: 138名病例隨訪率89.13%(123/138),3組病人自覺癥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3組有效率分別為40.00%、72.09%、72.50%,A組與B組和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組與C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復發(fā)率分別為32.50%、11.63%、10.00%,A組與B組和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4、<0.05),B組與C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服用米非司酮6個月后E2、FSH、LH、P較前無明顯改變;C組服用米非司酮6個月后E2、LH、P較前下降,治療前后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組和C組相比胃腸道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結論:腹腔鏡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優(yōu)于單純手術組,可有效控制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癥狀,復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術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系統(tǒng)評價.pdf
- 83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pdf
- 腹腔鏡聯合不同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分析.pdf
- 補腎活血法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的臨床觀察.pdf
- 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影響觀察
- 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影響觀察
- 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米非司酮埋植劑.pdf
- 腹腔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pdf
- 內皮抑素基因與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pdf
- 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分析.pdf
- 腹腔鏡術后聯合曲普瑞林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pdf
- 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分析.pdf
- 腹腔鏡手術聯合中藥治療卵巢型子宮內膜 異位癥的療效觀察.pdf
- 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患者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后妊娠影響因素分析.pdf
- 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pdf
- 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術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臨床研究.pdf
- 腹腔鏡聯合補腎活血法治Ⅰ-Ⅱ期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的臨床觀察.pdf
- 小劑量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子宮內膜作用的研究.pdf
- 腹腔鏡窄帶成像下診治腹膜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pdf
- 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術后藥物治療及并發(fā)癥防治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